生猪价格再创新高 多方因素成背后推手
据国家统计局潮州调查队五月下旬对两县一区部分养殖户的走访调研结果显示,今年以来生猪收购价格持续走高,生产效益明显好转,养殖户信心大增,但当前生猪生产仍面临着养殖成本攀升、疫情形势严峻、融资难仍较突出等方面的困难和隐忧,制约着生猪养殖的健康发展。
一、当前生猪生产基本情况
1.生猪价格逆势上涨,养殖户开足马力。春节后生猪收购价格持续攀升,一季度的监测平均价格为14.4元/公斤,四月下旬猪价又现涨势,5月25日的报价达到17元/公斤,且呈继续上涨的态势,创出本轮涨价潮的新高,养殖户反映近期有突破18元/公斤的可能。据测算,目前猪粮比为7.1:1,养殖每头猪大约能盈利400元左右,这大大刺激了养殖户的积极性,从走访中了解到,资金技术较强的中型养殖户普遍扩大养殖规模,大型养殖场开足马力,存栏基本处于饱和状态。访问中养殖户对下半年的信心较强,认为价格坚挺的局面有望保持,出现较大幅度降价的可能性不大。
2.养殖成本攀升推高市场价格。目前,生猪养殖的多项成本均出现上涨,其中饲料价格涨幅尤为明显。据农户反映,当前玉米的码头价约为2400元/吨,比年前上涨了9.1%;饲养员工资平均为1700元,而去年同期仅需1200-1400元左右;仔猪由于供不应求,价格已上涨至800元/20公斤左右;另外由于今年疫情形势严峻,部分使用进口疫苗价格昂贵也大幅度增加了防疫成本,如国产蓝耳病疫苗是免费,使用进口疫苗成本为单种疫苗一头份10元左右。各项生猪养殖成本的持续攀升,推高了市场价格也增加了养殖风险,制约着生猪养殖业的良性发展和市场价格的稳定。
3.猪肉市场零售价格明显上涨。从市场采价了解到,5月份由于生猪收购价格上涨的推动,零售市场价格也有明显上涨,上肉由4月份的26元/公斤上涨为30元/公斤,排骨由4月份的38.5元/公斤上涨为42元/公斤。
4.养殖总量下降,总体供需失衡是猪价上涨的主因。据去年的摸底结果来看,规模户和生产单位饶平县减少6家,而从调研了解到,由于去年养殖不景气,部分持续亏损的规模养殖户停产或减少母猪的存栏量,另外没有列入监测的存栏几十头的中小型养殖户关闭较普遍,在今年形势好转的情况下,去年关闭的养殖户由于资金缺乏难以东山再起,而挺过去年艰难时期的养殖户由于资金和技术较雄厚普遍扩大养殖规模,但从全县的总量来看产量仍然减少。这一情况在全国也同样具有典型性,生猪供应的减少成了支撑价格上涨的主因。
5.疫情形势严峻,防疫工作亟待关注。调研了解到,目前生猪疫情虽然没有大规模爆发,但形势仍然严峻,近阶段的病毒呈现传播快、变异快、疫情多样化的特点,基层缺乏疫情检测部门,养殖户难以及时对症下药,而就目前国内生产的疫苗防疫效果有限,部分养殖场使用昂贵的进口疫苗,疫情形势严重困扰着养殖户,也威胁着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据我们走访饶平县了解到,基层镇村一级的防疫部门由于缺乏经费保障,人员待遇偏低,队伍不稳定,严重制约基层防疫工作的有效开展。
6.贷款难题反映强烈。由于生猪养殖属于高风险行业,金融部门对生猪养殖户的放贷十分谨慎,更没有设立专项的信贷基金,这使部分不景气时关闭的养殖户想要东山再起但贷款难,而部分能贷款的养殖户却要办理繁琐的手续,耗费的时间和成本较高而放弃,在当前养殖业难得的机遇期,养殖户对贷款难和贷款成本高的问题反映也更为强烈。
7.“瘦肉精”事件对全市生猪养殖负面影响有限。三月份曝光的“瘦肉精”事件在全国引起极大的关注,在一定程度上对市场产生不利影响,尤其对中部生猪养殖大省的打击更为严重,出现外地生猪的较大规模转调进广东省,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抑制了三四月份的涨价态势。而就近期的调研结果了解到,由于总体上仍处于供不应求的市场态势,四月份的收购价格短暂停滞后,很快又进入涨价通道,这一事件对潮州市生猪产销影响有限,目前不利影响基本消除。
二、促进生猪养殖业健康发展的几点建议
统计结果显示,潮州市2010年的生猪出栏量是60万头(统计口径为年出栏量50-49999头的养殖户),饶平县出栏量占到总出栏量的七成,促进生猪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对地方农业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针对调研结果,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落实国家和地方生猪扶持政策,增强抵御风险能力。在调研中了解到,目前政府政策扶持力度有限,整个养殖业处于贷款难、保险难、抗风险能力差的状态,这也是近几年养殖业出现较大波动的主要因素。建议严格执行国家扶持政策的同时,地方政府制定互补性的保护政策,切实解决贷款难、保险难的问题,提高养殖户的抗风险能力和信心,保障生猪养殖的的平稳健康发展。
2.加大疫苗研究投入,加强防疫工作。当前的疫情形势严峻,一方面是病毒的危害性和多样性,另一方面是我国研制的疫苗的防疫能力较差,部分养殖户严重依赖进口疫苗。政府应加大疫苗研究投入,地方政府还应加大基层防疫部门的经费保障和技术投入,加强防疫工作,尤其是养殖大县的饶平,建议设立生猪疫情检测站,这对养殖大县降低疫情损失和提高经济效益更加具有实际意义。
3.加强农资价格监控,稳定养殖成本。生猪价格上涨必然诱发上游的农资价格涨价,建议物价和农业部门密切关注,积极采取措施抑制农资价格过快上涨,严厉打击囤积居奇、中间商哄抬价格等行为,从源头上稳定养殖成本。
4.成立养殖协会,提高生产组织化程度。调研中了解到目前从市到县、镇均没有成立养殖协会,各养殖场缺乏组织和牵头,制约着养殖业的产业化,而成立一个“有效组织、独立运作、资源共享、共抗风险”的养殖协会呼声强烈。建议主管部门鼓励和引导建立养殖协会,加强指导,为养殖户提供良种引进、技术培训、饲料供应、防疫检疫、信息共享等服务,不断提高养殖户的组织化程度;另一方面,要有针对性地扶植一批影响力大、产业链长、带动力强的畜禽生产龙头企业和畜禽产品精深加工企业,从而推动生猪养殖市场的产业化进程,保障生猪养殖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