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运行良好 养殖效益创新高
潮州市2011年上半年畜禽监测调查结果显示:生猪生产形势良好,生猪收购价格一路攀升,疫情趋于稳定,养殖效益向好,养殖户补栏积极性高涨,养殖景气度较高;家禽养殖随季节性波动较大,价格基本保持稳定。
一、上半年畜禽生产呈现价升、信心增、效益好三大特点
1、生猪价格快速攀升
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生猪收购价格一直保持着稳步上升态势,进入2011年,价格明显进入快速上涨通道(详见下图)。据对生产单位和规模户第一、二季度的监测结果显示,一季度生猪平均收购价格为14.41元/公斤,比去年同期的10.36元/公斤上涨了39%;二季度为17.1元/公斤,比一季度上涨了18.67%,比去年同期10.58元/公斤上涨了61.23%。据6月底调查显示,生猪出栏价格已突破20元/公斤,同比去年同期价格几乎翻番,达历史最高价格记录,且价格从四月初的16元/公斤上涨至六月底的20元/公斤仅仅用了不到3个月的时间,涨价速度之快也是少见的。
注:月价格以当月价格的平均值作为数值
2、生猪养殖信心增强,禽生产季节性因素较强
监测结果显示:一季度,全市生猪生产单位和规模户期末存栏18.4133万头,环比上年第四季度略减1673头;二季度,期末存栏18.4496万头,养殖规模与一季度基本保持稳定,而能繁母猪期末存栏22137头,比一季度增加1277头,说明养殖户对后市的信心增强,目前的价格形势大大刺激了养殖户的积极性。据五月底的调研走访了解到,资金技术较强的中型养殖户普遍扩大养殖规模,大型养猪场开足马力,存栏基本处于饱和状态。一季度,肥猪出栏量7.9022万头,环比减少1.5657万头;二季度肥猪出栏累计8.0463万头,比一季度略增加1441头。
家禽一季度出栏48.32万只,环比减少9.6185万只;期末存栏50.7348万只,环比减少14.2475万只。家禽存栏出栏量减少主要集中在养殖规模波动性较大的规模户,价格不景气和防疫难度大导致家禽养殖波动较大。二季度出栏量39.2204万只,环比减少9.0996万只,主要是由于季节性影响,夏季属于禽肉类消费淡季;期末存栏量53.824万只,环比减少3.0892万只,六月下旬开始增加补栏,主要是因为中秋前后开始是消费旺季,鹅的养殖量增加。家禽的存出栏量变动受季节性影响较明显。
3、养殖成本攀升进一步推高生猪市场价格,养殖效益同步增长
据近两个月的跟踪调查结果显示,目前生猪养殖的多项成本均上涨,是推高价格居高不下的主要因素,其中饲料价格涨幅尤为明显。据农户反映,当前玉米的码头价约为2500元/吨左右,加上运输成本增加,成本比年前上涨了16%;饲养员工资平均为1700-2000元,而去年同期仅需1200-1400元左右;仔猪由于供不应求,价格已上涨至800元/20公斤左右;另外由于今年疫情不稳定,部分使用进口疫苗价格昂贵也大幅度增加了防疫成本,如国产蓝耳病疫苗是免费,使用进口疫苗成本为单种疫苗一头份10元左右。各项生猪养殖成本的持续攀升,推高了市场价格也增加了养殖风险,制约着生猪养殖业的良性发展和市场价格的稳定。目前的猪粮比约为8:1,养殖每头猪大约能盈利400-500元,这大大刺激养殖户的积极性,而养殖户更担心的是高价背后的新一轮“过山车”对行业的不利影响。
二、生猪养殖下半年预测
1.养殖形势:目前生猪存栏量基本保持稳定,而15公斤以下仔猪存栏量有所下降主要是由于年初疫情对上半年仔猪补栏的不利影响,不过从二季度的监测和调研结果来看,能繁母猪存栏量增加,大中型养殖户扩大养殖规模,所以下半年补栏量会比较明显的增加,存栏和出栏两指标也会相应的增加,扭转市场供需失衡的局面,这也将从根本上缓和生猪价格的疯狂涨势。而在政府下半年出台调控政策的干预下,猪价的涨势也将得到有效遏制。
2.生猪价格:影响猪价有供需关系、饲料成本、人工成本、仔猪价格、运输成本、疫病情况、宏观经济等因素。目前养殖户补栏积极性高涨,第三季度开始市场猪肉供给偏紧的格局将得到有效缓解,这也从根本上遏制猪价持续上涨的态势。但是今年来各项养殖成本高涨,成为价格高位运行的动力。预计第三季度价格仍存在小幅上涨的可能,中秋后猪价将可能出现小幅下降,但仍会在较高价位波动。
三、当前制约我市生猪发展的问题
1.疫情复杂仍是养殖户的心头之痛。据调研了解到,上半年疫情形势比较严峻,二季度有所好转,养殖户仍比较担忧。近两年来疫病呈现传播快、变异快、防疫难度大等特点,而基层缺乏疫病检测部门,养殖户难以及时科学对症下药。另外,据我们走访饶平县了解到,基层镇村一级的防疫部门由于缺乏经费保障,人员待遇偏低,队伍不稳定,严重制约基层防疫工作的有效开展。
2.贷款难和投保难。由于生猪养殖属于高风险行业,金融部门对生猪养殖户的放贷十分谨慎,更没有设立专项的信贷基金,这使部分不景气时关闭的养殖户想要东山再起但贷款难,而部分能贷款的养殖户却要办理繁琐的手续,耗费的时间和成本较高而放弃,在当前养殖业难得的机遇期,养殖户对贷款难和贷款成本高的问题反映也更为强烈。而能繁母猪投保难也影响了养殖户抗风险能力。
3.生产组织化程度低,抗风险能力弱。调研中了解到,目前从市到县、镇均没有成立养殖协会,各养殖场缺乏组织和牵头,中小型养殖户信息不灵通、防疫能力差、抗风险能力弱,制约着养殖业的健康发展,而成立一个“有效组织、独立运作、资源共享、共抗风险”的养殖协会呼声强烈。
4.国家专项经费普及面不宽。养殖户表示,目前能享受的养殖补贴主要是沼气池建设补贴,其他项目补贴普及面很有限,操作上也存在不公开、不公正的现象。
四、建议
影响生猪价格坐“过山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生产、成本、疫病、信息、周期性规律的诸多因素都与之相关。作为地方政府,要关注生猪生产态势和全国市场动态,严格执行国家政策,防止猪贱伤农,保持生猪生产的平稳健康发展是主管部门的主要任务,就此提几点建议:
一要严格落实国家优惠政策。7月1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确定促进生猪生产持续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涉及扶持大型规模化养殖场、能繁母猪补贴和保险、加强生猪公共防疫体系建设、强化信贷和保险支持等扶持政策。严格公正执行国家优惠政策,同时借助国家政策促进生猪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对地方农业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是成立市县级养殖协会,提高生产组织化程度,加强信息引导。建议主管部门鼓励和引导建立养殖协会,加强指导,为养殖户提供良种引进、技术培训、饲料供应、防疫检疫、信息引导等服务,不断提高养殖户的组织化程度,同时也做为政府信息采集和沟通的平台,避免养殖户由于市场信息不灵导致生产的盲目性。
三是扶持龙头企业,发展规模化养殖。规模化养殖优势在于其能通过科学饲养管理有效地防止疫病的发生,减少生产成本,稳定收益,提高其专业化程度及抗风险能力,对稳定猪肉市场、平抑猪肉价格具有重要作用。要有针对性地扶植一批影响力大、产业链长、带动力强的畜禽生产龙头企业和畜禽产品精深加工企业,特别是饶平县养殖户小而散,应大力推广“公司+基地+农户”养殖模式,从而推动生猪养殖业的规模化和产业化进程,保障生猪养殖业的健康发展。